Search


【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?】
#飼養管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?】
#飼養管理
#族群管理

  不久前跟網友討論到雪豹(Panthera uncia)的飼養問題,他以為許多低緯度、海拔的國家,是因為氣溫的限制而沒辦法飼養雪豹。但其實,對許多高原、凍苔的物種而言,最主要的問題反而在於濕度、黴菌!因為只要不是連續的極端高溫,配合適當的降溫措施,就算在室外,雪豹通常也是可以熬過去的。

那麼反過來說,若想在高緯度地區飼養熱帶物種,氣溫會變成關鍵嗎?

  只談哺乳類的話,熱帶地區的物種,只要體型夠大能儲存足夠熱量(通常也就是活動需求大,需要外放的那些),通常都不會太怕冷。像非洲象(Loxodonta africana)對於5°C能夠處之泰然,(當然時間不能太長,室內溫度得盡量保持在13°C以上);反而因為散熱困難,只要高溫超過38°C就容易有熱緊迫的風險!而像細紋斑馬(Equus grevyi)、各式羚羊這類草食獸以及獅子(Panthera leo)、美洲虎(Panthera onca)等獵食者,即使在下雪的時候通常也能夠外放;河馬(Hippopotamus amphibius)甚至有過睡在雪中的紀錄,更不用提黑猩猩(Pan troglodytes)、小象等好奇心強的動物,與智人(Homo sapiens)幼體一樣,對雪的興趣往往超過對寒冷的恐懼,常常玩雪玩的不亦樂乎。

換句話說,在配套措施完善的情況下,是不用擔心動物因為低溫而適應困難的。

  當然,並不是因為這樣就能把動物丟在雪中不管。要是條件允許,在天氣寒冷時最好能夠開放活動場與室內的連結,讓動物自由選擇想待的場所,活動力旺盛的可以趁機玩雪玩個過癮;比較怕冷的個體也不會因此著涼,最重要的是──動物有了選擇的空間,行為會因此而多樣化、減少圈養造成的緊迫與刻板,展現出牠們最真實的一面!為了讓動物在各種情況下都能獲得滿足而絞盡腦汁,正是一個好動物園該做的。有與原棲地環境相符的展區固然好,但那並不是唯一令動物展現自我的答案。

  而最後回答一下大家應該都會有的問題──
為什麼我們要在氣候不適宜的地區飼養這些物種呢?
除了增進當地人民對生命了解的教育意涵外,這同時也是族群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環,「分散風險」,隨著現代社會交流越發頻繁,在貿易的過程中,難保不會因衛生管理疏失或有心人士操作使得外來病原入侵,引發大規模的傳染病。這時,倘若我們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,意味的可能就是基因多樣性甚至一個物種的消亡!但若是在其他地區做好衛星族群的安排,就能有效防範這樣的慘劇上演。

很長的p.s.比如野外僅存600匹極度瀕危的非洲野驢(Equus africanus),300多匹的圈養個體全數集中在歐美國家。為了避免上述情形發生,台北動物園就成了發展亞洲地區族群的第一站,目前也成功的繁殖了兩匹幼崽,替衛星族群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礎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動物園為何存在 讓我們一同走近看個清楚
View all posts